会员专区 | 会员登录 | 视频分享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免责声明 欢迎访问[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网],今天是:

爱心专线:0731-89720789

  

首页 > 护蛇专题 > 蛇类知识百科 > 蛇类保护 > 蛇类向人类呼救

蛇类向人类呼救

        往年的这个时候,成群北飞的大雁和在水边嬉戏的白天鹅早已映入人们的眼帘。但2003年的非典和2004年的禽流感,似乎让果子狸和鸡鹅等动物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同样是由于非典和禽流感的影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关于《公众对蛇类资源保护态度的调查报告》没有对外公布,被尘封了1年多时间。
  这个报告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受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委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公众对蛇类资源保护态度的调查。
  最近,记者揭开了这份长达近4万字的报告,以让公众了解我国蛇类资源破坏程度,蛇类资源遭受破坏的背景,公众对蛇类资源保护的了解状况,以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对于保护自然所作出的艰苦努力。

触目惊心:蛇类资源破坏严重

  蛇类是动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爬行动物的一支,是历经1.3亿年的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特殊类群,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专家统计,我国已知有蛇类8科64属209种。我国对蛇的利用历史悠久,蛇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和中医药生产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过去,由于受交通运输、人口数量、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蛇类的利用强度和物种资源的破坏程度都比较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蛇类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1999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全国部分省(区、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开展的"全国食用野生动物状况调查"表明,蛇类是被食用的主要野生动物之一。同时,以蛇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和药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其中,药用和食用是两种主要的需求,对野生蛇类种群的威胁最大。日益增大的蛇类贸易需求和对其野生栖息地的破坏,致使许多蛇类正面临物种多样性及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的危机。目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蛇类就有43种,占全部种类的21%,而吃蛇是引发乱捕滥猎的关键。
  在2003年非典前,全国各地的蛇餐馆遍地开花,吃蛇似乎成为了人们滋补保健的时尚。作为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的国家林业局,曾于2003年下发文件,规定54种野生动物可以开发利用。其中,蛇不包括在内。也就是说,蛇类不可食用也不可有其他的开发利用。
  2003年非典过后,社会上盛行一时的蛇餐馆暂时销声匿迹,但非典过后,一些食客又开始大吃特吃起来。

行为盲目:对"蛇类生存现状"缺乏基本了解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于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公众对蛇类资源保护态度的调查"。该调查历时45天完成,共完成35个城市35000个有效样本的访问。
  这次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共选择了包括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城市在内的有代表性的35个城市。调查内容包括:公众对目前蛇类资源生存状况的了解程度;公众对保护蛇、捕杀蛇、食用蛇的态度;公众对保护蛇类资源的看法等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蛇类生存现状"缺乏基本的了解。在调查中,73.2%的公众对蛇类的生存现状"不是很清楚和了解",其中又以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比例较高,分别占到78.3%和76.7%;同时,研究人员从被调查者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分析发现,文化程度的高低同了解程度呈正态上升趋势,即所受教育程度愈高,对"蛇类生存现状"的知晓程度愈高,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其知晓程度达到51.3%。

惊人数字:部分地区89.5%的人"吃过蛇"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蛇的消费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有55.4%的人"没有吃过蛇或使用过蛇产品",44.6%的人"吃过或使用过蛇产品",其中仅有5%的人是"经常性食用或使用"。"不消费"人群超过"消费"人群近11个百分点,这在整体上反映出"没有吃过或使用蛇产品"的公众占多数。
  另外,研究人员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公众对蛇的消费具有以下特征:由于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的影响,在蛇的食用方面,全国呈现较大的地区差异,华南地区(广州、南宁、海口、桂林、珠海、深圳)吃蛇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方,达到63.6%,其中在桂林"吃过蛇"的人高达89.5%,在深圳"经常吃蛇"的人达到1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常性消费指标)近12个百分点。
  同时,男性消费比女性消费要高,男性主要以食用为主,而女性则以使用蛇产品为主,特别是在润肤、护肤、养颜等化妆品和保健品方面。

不明来源:对蛇类养殖状况不清楚

  目前,我国蛇类养殖技术不成熟,市场上的蛇基本上是野生的。而所谓的养殖场饲养的蛇多数是从野外捕捉临时存放的,多数养蛇场实际上是野生蛇的收购站或周转仓库。
  调查显示,由于对蛇类养殖状况报道很少,89.8%的公众"不了解"蛇类养殖的实际情况,即便是在浙江、广东、福建等蛇类养殖单位较多的地区,其公众的了解程度也都在15%以下。从这项结果反映出,必须加强对蛇类养殖状况和保护蛇类资源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野生蛇类资源的保护意识。
  调查还显示,多数公众对目前市场上蛇的来源不清楚。通过对蛇来源渠道知晓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46.9%的公众知道目前市场上的蛇是从野外抓捕来的,回答"不知道"和"养殖场饲养"的占53.1%(21.2%的公众认为是养殖场饲养的,31.9%的公众"不知道"蛇的真实来源情况)。由于目前市场上用于销售的蛇实际上是野生蛇,这说明多数公众对目前市场上蛇的来源不清楚,其中以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和西北的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知道"目前市场上蛇的来源是"从野外捕捉的"的人群比例最低。

传统陋习:"营养滋补"是主要食蛇动机

  调查发现,在大部分吃蛇人中存在一种"吃蛇可以起到营养滋补的作用"这一传统观念,受其影响使他们在认知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导致其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出现误区,在调查中有61.8%的人是出于"营养滋补"的目的而"吃蛇",其中女性出于此动机的要比男性高出近8个百分点。盲目从众心理的影响,使一部分人(34.3%)抱着"好奇、尝鲜、流行"的想法而去吃蛇,这一现象突出地表现在东北的大连、长春,西南的贵阳、昆明、重庆,华南的珠海和西北的兰州、乌鲁木齐,其比例超过半数;天津、合肥两市更高达70%以上。另外,由于受经济收入和消费能力的限制,这种"好奇、尝鲜"的消费现象在工薪收入阶层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重任在肩:加大蛇类研究力度

  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只有蟒蛇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而对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蛇类,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因此,针对我国蛇类资源保护现状,国家应尽快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规章,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那些数量稀少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我国特有的和分布十分狭窄的蛇类列到名录中,加强濒危物种的管理。
  专家还建议,国家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蛇类的保护与利用的科研工作,重点开展蛇类生态习性、繁殖生理等基础研究;解决蛇类养殖的饵料、疾病防治、越冬等问题,降低养殖成本;进行蛇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和人工合成技术的研究,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保护野生蛇资源不容忽视

蛇类保护
  • 蛇类保护

版权所有: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ChangSha Wildlif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双路保利西海岸B2栋1单元4202

联系电话:0731-89720789 邮编:410205

电子邮箱:cswca_2012@163.com

技术支持:视差文化

建议使用1600×1200分辨率  湘ICP备13012667号